七律长征背景图(七律 长征之路,激荡中华峥嵘史)

作者: 双枪 2023-08-27 10:16:47
七律 | 长征之路,激荡中华峥嵘史 “苍茫大地一片愁,红旗招展满路飘。”这是毛泽东《七律·长征》的开头两句,诗中的长征像一道巨浪,席卷了中国,也深深地刻画了那个时代的人民和他们所走过的路。长征,是一段熠熠生辉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第一段:长征前夕,红旗已经到达

万里长征,从哪里开始?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力量和人民的支持。可是,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还是越来越激化,最终爆发了全面内战。1949年6月,解放战争进入了最后的白刃战,人民解放军在全国逐渐占领地盘。1950年,夏季的一个夜晚,第三野战军主力的二十三军到达陕西神木县,沿途敲钟吆喝,红旗招展,声势浩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战略转移中在全军覆灭的危急情况下采取的三大战略中的一环,即“固若金汤,转移打击”。这个时期,长征还没有开始,然而,红旗已经迎风飘扬,升起在鹿鼎山、咬金山、定边县城等孜孜以求的战斗地区。长征是一个目标清晰的历程,红旗就如同一个行动的种子,孕育了中国共产党的前进道路。

第二段:长征开端,生死离别泪涟涟

对于红军来说,长征是一场无法回头的生死决战。长征的开端,毛泽东亲笔写了题词:“不怕远方,只怕思想落后”,宣告了新时代开始的火炬,也为长征的旅途点了明灯。逆着逆流而上,穿越险峻的大山,红军开启了自己的“天路”。第五军团和红四方面军开始行军,经过湘西、贵州,到达贵阳,遭受了一场重创,被迫转道四川。军委派出的纵队转战云贵,经历了乌蒙山、哀牢山、腾冲等的血战挣扎。到达滇西后,又经历了两个半月的茫茫雪山,被紧追不舍的国军包围。生与死的离别时刻,成为长征的反射点。诸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长征途”,“途径峨嵋,登顶华山,举世绝壁,天上无路,地下无翻”,便成为长征中最为经典的形象化句子,刻画了长征不凡的威力和难度,也激励了更多的英雄投身革命和解放事业。

第三段:长征精神,历久弥坚的民族力量

长征胜利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中国共产党在这场长征中洗去了种种渍物,走向了由“稀世之姿”向“历史进程”的转型。而这场转型背后的核心就是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中包含硬仗精神、百折不挠的坚韧、为理想献身的情怀等丰富的精神因素,一方面是物质上的长征,另一方面更是一个精神上的对于人生和事业的不断探寻和向前推进。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一页,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走向民主和富强的希望。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国民族的宝贵财富,成为团结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回望漫漫征途,长征历经艰难苦痛,千辛万苦却并未惧怕死亡,而是用自己的鲜血铸就了革命的红色记忆。“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江泽民总书记对长征精神的赞誉。长征精神已经嵌入了中华民族发展的血脉,焕发着永不磨灭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风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进向前,乘风破浪,拼搏执着,走向更为美好的未来。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内容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且有疑问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zivvi.com/shequ/10057.html 七律长征背景图(七律 长征之路,激荡中华峥嵘史)